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4分钟前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的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水平运动是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通常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这两种运动在时空上常有联系,实际中常常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地壳结构。
地壳运动中,地壳物质沿着地球表面平行移动,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形成山脉如中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升降,形成山地或海洋。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区别在于,水平运动主要由地球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引起,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垂直运动则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
岩浆活动和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的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发生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冲破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例如,长白山顶部的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此外,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自然现象,由地下发生的快速颤动引起。地震的震源处称为震源,震源深度决定了地震在地面的影响范围。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称为地震波。地震的强度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震级是地震能量等级和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则是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的度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通常通过地震台站记录的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与相应周期,参考有关数据,按一定公式计算得出。震级与释放的震波能量密切相关,震级每增大一级,能量约增33倍。震级无上限,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大震级是1960年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多数地震人们无感受,称微震;人们可直接感受到的,称有感地震,约3级;5—7级地震对地表和地物会有不同程度破坏,称强震或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为大地震,破坏性很大。同一次地震,各地破坏程度不一,一般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远,地震渐减弱,烈度减小。在震级相同下,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震源越深,破坏减小。
地震的诱发因素有多种,包括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人为活动等。地震的震源深度分为深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浅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的破坏性最大。地震可能造成巨大灾难,因此做好地震预报工作至关重要。实践证明,震前会有异常现象,如地球磁场、重力场异常,地应力、地倾斜变化,地下水位及地下水化学成分突变,某些动、植物及天气异常等。综合各方面的预兆,提前发出即将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尽管地震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或发生震中迁移,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监测,可以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