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学科发展方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5 10:4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分钟前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学科战略规划以创新和竞争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旨在推动病毒学领域的深入研究。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病毒分子生物学与感染和毒性机理,研究人类重大病毒性传染病的基础生物学问题,如HIV、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和节肢动物携带病毒。研究内容涵盖新生病毒性传染病的病毒鉴定、病毒侵入、复制和形态发生机制,以及RNA病毒聚合酶的分子特征及。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与调节机理,关注病毒感染的天然和过继性免疫的应答和调节机制,特别是细胞内MAP激酶通路和TLR信号通路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免疫调节及新型免疫治疗方法的探索。

新型疫苗和疾病预防的研究,针对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病毒,利用重组技术开发新型疫苗,建立相关动物模型进行病理学和疫苗前期临床研究。

微生物高效表达系统和重组技术研究,发展微生物高效表达系统与重组技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蛋白,探讨结构病毒蛋白和功能病毒蛋白之间的关系,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传统中药筛选抗病毒分子。

建立先进生物分子学平台,上海巴斯德所已建成或计划建立的平台包括“人类病毒组学”平台,具备生物安全实验室、细胞培养技术、多重实时PCR、生物芯片等,用于快速鉴别人类严重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基于慢病毒假病毒颗粒的生物技术平台,进行病毒细胞相互作用、侵入和形态特征、病毒稳定性等基础研究。高等级无菌动物实验中心为临床前期实验提供依据。

国际合作方面,上海巴斯德所利用巴斯德研究所国际网络的资源,与亚太地区其他巴斯德研究所合作启动了RESPARI项目,形成国际科学界合作联盟。此外,上海巴斯德所参加了欧盟关于禽流感的研究项目,包括FLUINNATE和RIVERS项目,推动研究人员在禽流感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横向合作,对日本脑炎和西尼罗黄病毒的减毒分子标记进行鉴别,为研究与开发稳定的减毒活病毒疫苗开辟新途径。在RNA基因组聚合的聚合酶复合体解构的重组技术研究中,上海巴斯德所与日本合作,致力于了解病毒致病性的机理,开发抗病毒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通过上述研究方向和国际合作,致力于推动病毒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扩展资料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三方合作建设的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成员单位。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首次引进法国著名病毒学家杜文圣教授担任所长,他曾担任法国里昂P4实验室负责人。中方所长为国际著名免疫学家臧敬五教授,他们均为优秀的科学家并具有丰富的管理国际科研机构的经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