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4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27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292202.html?si=2&wtp=w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吧,你这首诗第一句最后那个字的平仄就有点不对。应该为平音吧。貌似以前学语文的时候老师说七律的第一句句尾也要用平音的说。
————————————————————————————————————
律诗对仗:
1、对仗的特点与要求: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故有正对与反对之分)(名对名,动对动,数量对数量,联绵对联绵)
(2)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音平仄对立。(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3)对应位置上的词组结构式相同或相近。(相同谓工对,相近谓宽对)
如: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又如: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
2、对仗的几个概念
(1)正对与反对:近义词对仗叫正对,反义词对仗叫反对。
(2)工对与宽对:严格遵照对仗要求的工稳对仗叫工对,放宽格律要求的对仗叫宽对(如介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3)句内自对
(4)流水对
3、对仗的规则
律诗的中间两联务必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以课文三首律诗为例。)绝句可视为截律诗一半而成,所以一般(首或尾)有一联对仗(可以课文两首绝句为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其中尾联提及四个地名,叙述了作者顺流而下穿过长江三峡的历程,这种由先至后地叙事的对仗,又叫流水对。颔联对句第三、四字“诗书”是并列词组,依对仗特点,可推知出句中的第三、四字“妻子”应该也是并列词组,应释为“妻子儿女”。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05401.html?si=1&wtp=wk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28
首先,诗的意境很美,楼主很强大,超喜欢最后一句。
绝句要求二四句末尾用韵,这首诗如果算作宽韵的话应该可以,但如果要严格按照格律的话,凝属于平水韵【下平-十蒸】韵部,而心属于【下平-十二侵】韵部,可能就不能算是工整了;古人虽有借韵之说,但一般都是在碰到险韵(就是本韵部字很少的韵)的情况下,如果要求工整的话还是应该用一个韵部的比较好。
然后格律诗(近体诗)讲究“粘对”,其他都很完美,就是第三句“眉”字是平声,而这里应该用仄声~~~
然后绝句是不需对仗的,所以可以随便造句o(∩_∩)o...
其实不改也没什么大问题o(∩_∩)o...如果因为追求格律而损伤了诗原有的浑然一体的韵味的话反而不好了,当年很多大诗人打破格律的事情也很常见呢~~~~
付:《平水韵》节选
下平-十蒸:蒸承丞惩陵凌绫冰膺鹰应蝇绳渑乘升胜兴缯凭仍兢矜征凝称登灯僧增曾憎层能棱朋鹏弘肱腾滕藤恒冯瞢扔誊
下平-十二侵:侵寻浔林霖临针箴斟沈深淫心琴禽擒钦衾吟今襟金音阴岑簪琳琛椹谌忱壬任黔歆禁喑森参淋郴妊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28
静坐塘边蹙眉叹,
无情面目有情心。
好像这两名平仄反了。还有这首诗应算古体诗,如果有韵脚,“心”和“凝”严格说不是一个韵
心(in)凝(ing (ieng)),“凝”可压ing 或 eng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29
你可能想写七绝但平仄有误,我给你该一下。
莲塘月下氤氲萦,
过晚凉风草露凝。
静坐塘边蹙眉叹,
面目无情心有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29
这首诗很美啊,是不是没有韵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