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南漳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3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57

在襄阳住了近20年,对于本地的一些风俗从小耳濡目染,了解的很多。无论是过节还是红白事什么的,襄阳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比如有时候去南湖广场等一些地方,总会听到一些年纪大的奶奶们打鼓,很有*哦~~~我还记得高中过元宵节的时候,学校请了一个打鼓的团队绕着学校敲敲打打了一圈,很是热闹。我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襄阳花鼓戏的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襄阳花鼓音乐特色明显,声腔既高亢粗犷、*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其腔调有[桃腔]、[汉腔]、[四平]、[彩腔]。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合,锣鼓伴奏,节奏鲜明,气氛浓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宜城就有人演唱襄阳花鼓戏。1906年,宜城出现了业余的花鼓戏班,演些生活小戏。1924年,宜城境内首次出现妇女登台唱襄阳花鼓戏的新事。时至上世纪40年代,宜城境内已有花鼓戏班50多个,先后演出剧目160多个,其中整本戏20余个。这些戏班子不仅在本县城乡演出,还流动到襄阳、南漳、枣阳、保康等地,有时还同外县的花鼓戏艺人合班演唱,极大地促进了各地花鼓戏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影响融合。花鼓戏日臻完善成熟,最终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当时,宜城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清(清戏)、二簧(山地二簧戏)、三越调(湖北越调戏)、躲躲戏唱得真热闹。”襄阳花鼓也是可以追溯到很远的,也是蛮古老的哦~~~~
而襄阳的饮食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襄阳位于湖北北部,靠近中原地区,饮食风格受中原地区的影响较大,基本属于鄂北风味。湖北地区历来偏爱辛辣,民间有“湖北人不辣怕”的俗语,而巴蜀荆楚地区的人们生性嗜辣,几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与麻辣的川菜、酸辣的湘菜不同,鄂菜讲究的是鲜辣。襄阳菜既有着鄂菜鲜辣的特点,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味。襄阳名菜有襄阳大头菜(并非榨菜,原为诸葛亮在襄阳隐居时炮制)、东坡肉、襄阳缠蹄、红烧蹄膀、糖醋白菜、泡菜牛肚丝、宜城盘鳝、大虾等,其中以东坡肉最为著名。襄阳的馍头、包子、烙饼、油条、面条、西饭、干饭(米饭)等大众主食,在民间极为常见;小吃品种也较为繁多,如清汤、凉面、糊辣汤等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襄阳的面条虽然多种多样,但值得一提的是最有名的杂碎面,襄阳的杂碎面大体可分为四种。牛油面、牛杂面、海带豆腐面、肥肠面,其中以牛杂面最为有名。它有二十几味香料熬成,配以新鲜牛杂,味道纯正鲜香,再来碗特酿黄酒,给人感觉那叫一个“爽”。这些都很好吃呦!
襄阳的待客之礼就我个人而言,与古代的礼仪有点像。襄阳人历来好客,迎接客人必拱手施礼,常用“稀客、慢走、再来”等礼节语言。留客吃饭,酒是必备之物,俗有“怪酒不怪菜”的说法,俗语道“有酒无菜,客人不怪;有菜无酒,站起来就走”,意在强调酒的重要,并非不备菜饭,宴饮必先酒后饭,不可先饭后酒,否则便为“犯上”(“饭上”谐音)。饭酒必强劝,以客人吃醉为好。主人若不善饮,则请有酒量者陪客劝酒。饭也强添,唯恐客人不饱。襄阳自古民风淳朴,轻利重义,朋友交往患难与共,祸福相依,同时有敬师长、敬长者人风俗。亲友之间礼尚往来,名目繁多。时令节日、婚丧喜庆、添丁进口、寿诞迁居,都赠送礼品、祝贺宴饮,叫“送人情”,有“人情大似债”俗谚。有的邻居相处融洽,日近日亲,交往密切,胜过亲戚,俗语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庆祝生辰,俗称“过生”或“做生”。儿童生日吃长寿面,穿新衣,长辈赠送玩具、文具或吃食,并要送礼钱。冯三岁、六岁、十二岁、十八岁都要摆生日宴。老人过60岁、70岁生日较为隆重,多由晚辈操持,亲友祝贺,送寿礼,主人置酒款待。
襄阳的婚丧文化跟别的差不多。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十分重视,礼仪繁多,有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遵循男女自由恋爱,登记结婚的原则。我记得我舅舅娶舅母的时候,请了好几辆的士车,装扮得很漂亮,到了快中午的时候,就去接舅母,然后过关斩将地将舅母迎上车(要给伴娘、娘家人红包、回答一些很难的问题啊什么的),再回到舅舅家。然后12点开席的时候,舅母由白色婚纱换成红色旗袍,每桌敬酒啊什么的~~~~~~整个婚礼很热闹很喜庆~~~~而丧葬我没有亲眼看过,我很庆幸没有亲人离开我身边。我听说农村仍然兴用土葬,对棺木(也称寿木)特别讲究,多用杉、柏、楸等上等优质木材制作,内装裱,外雕镂,反复油漆。人死后,洗身、穿寿衣、放入冰棺内,灵柩放入灵堂“停灵”,夜间由死者亲人陪伴,停灵3天。然后由孝子孝孙送至火葬厂火化,随后放入木制棺材,名曰“入殓”,由死者后代送至墓地安葬。我在外婆家的时候见到过,依稀记得一长趟,最前面是一个猪头,后面是一些丧礼比如馍馍什么的,还有一些纸马花圈等等,跟着逝去人的一些身穿白衣的亲人~~~吹吹打打的走在路上。
襄阳的岁时节令文化有与其他地方相似之地,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如:
(1)春节。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襄阳人民最重春节,不仅隆重热闹,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实际上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开始为过节作准备。。家家户户购置节令食品、用具,腌制鸡鸭鱼肉等腊味,俗称“办年货”。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谓“小年”。这一天襄樊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仍然沿习祭灶神活动:家家打扫室内外卫生,清洗、粉刷灶台,摆香案于灶王夫妇画像前,供灶糖(糯米糖)、灶饼(糖饼)及时令果品为祭。腊月三十日为“除夕”。这日,请门神,贴春联,迎家神,放鞭炮,合家团聚,吃“团年饭”。小孩吃荸荠,意为童言不忌。晚上包“元宝”,就是饺子。通夜不眠,谓之“守岁”。特别是现在电视普及,于除夕收看春节联欢节目已成惯习。我记得那时候大人们打麻将,而我们这些小孩就聚在一起看电视聊天,我很喜欢这种亲人聚在一个屋里的氛围。每当夜半,岁尾岁首交替之际,大街小巷、村落院尾鞭炮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喜迎新春。正月初一至初四为春节正日子。初一清晨祭拜祖先。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 “压岁钱”(或在除夕时给)。初一虽餐吃饺子,谓“得元宝”,象征在新的一年财运享通。接着,家门亲戚、左右邻舍互相拜年,并视亲疏远近而分别以烟茶糕点或酒饭款待。初二,女婿携带礼品给岳父母拜年。岳家必以酒饭款待。俗语“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谓此礼绝不可少。其次拜姑父母、舅父母。初三、初四,一般亲朋互相拜贺,至亲好友开始接春客。初五叫“破五”。全家吃“元宝”、宴饮,与初一同样隆重,有“破五大似年”的俗语。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大节日,家家张灯于门前,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狮子、龙灯、旱船、高跷等歌舞杂耍走街串巷,十分热闹。十五日晚放孔明灯,晚饭吃汤元,是襄阳人过元宵必不可少的喜庆活动。
(3)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而襄阳喜吃各味粽子和煮鸡蛋。而且会悬艾叶菖蒲于房门上,有驱蚊和驱邪之意。虽说赛龙舟是端午的一大活动,但在襄阳我却没见到过~~~~实乃一大遗憾~~~~~
襄阳还有许多风俗,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可以来感受一下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