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0
1958年成立天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全县科技工作。下设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初配员1人,1981年增到4人,1980年全县11个公社镇配科技助理各1人,1985年13个乡镇各配1人。
其他科技机构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种子公司、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植物病虫检疫站、土壤肥料工作站、经济作物站、蚕种站、农业科学教育站、洞宁玉米良种繁殖场、三北水稻良种繁殖场、茶叶研究所、农机安全管理站、推广站、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站。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科学研究所。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兽医防疫检疫站、水产技术工作推广站、水产养殖场,乡镇畜牧兽医站等。
*37年至38年1948年至1949年,龙茗、镇结、向都3县有科技人员21人。50年代末全县有科技人员9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人,农牧技术人员30人,卫生技术人员62人;60年代有科技人员3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1人,农牧技术人员103人,卫生人员202人。1985年全县工程、农业、卫生、经济、会计、统计、体育、新闻、播音、图书档案资料和艺术11个系列的专业技术干部共1509人。经职务职称评定,定为中级职称的25人;属助理工程师级的177人;技术员一级的306人;未定技术职称的1001人。 清光绪末年,各土州设学署,置学正1人。宣统元年1909年为学务公所。*5年1906年为劝学所,置所长1人,劝学员4人,劝导各地设立学校。11年为教育局,置*1人,督学2人,事务员2至3人,*1人。22年为第三科,置科长1人,科员、督学、办事员各若干人。各乡设辅导主任1人属中心小学编制,督导各村校教学。1950年,3县设教育科,后为文教局、教育局。
1955年9月,教育科下设教研室,配教研员4人;1963年配主任1人,教研员8人中学组2人,小学组4人,幼教组2人,农民业余教育专干1人,大专、中师函授各1人。1985年配主任1人,副主任2人,教研员7人中学组2人,小学组4人,幼教1入,招生办公室专干1人,信访1人,资料员1人,仪器管理员1人,文印2人。1957年,各区设教育辅导员1至2人。1960年增设业余函授教师2人,会计员1人,“*”期间撤销,1976年复设,1978年称辅导站,1985年配站长、副站长各1人,文化辅导员1至2人,农民业余教育专干、会计员各1人。
后,1953年起改春秋两季招生为秋季一次招生,改学期升留级制度为学年升留级制。“*”期间,取消考试制度,实行期终学生、教师鉴定办法,升学以推荐方式取代。
1985年,组织全县性初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科课堂改革公开课。邀请江苏省镇江市优秀教师到县讲学和上示范课,参加听课人数3600人次;定点试验黑龙江省汉语拼音直呼的教学经验,在13个乡镇中心小学一年级进行“拼音、学语、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1979年,摒弃妨碍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做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开展园艺和饲养活动,以提高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解决学校经费和学生生活的某些困雄。 县文化馆,1952年设,馆址在天等镇胜利街旧庙,配干部4人。1966年迁建于今中山街。1978年增员至9人。1985年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文学、美术、摄影创作辅导员各1名,农村文化辅导员2名。全馆办公室、宿舍面积共420平方米,配有2套摄影机、1部放大机,2处照片橱窗和一批画架、石膏象。
电影公司,1955年9月设电影放影队。1956年增至2个队,合编为1个中队,共有职工10人。1958年设电影俱乐部,后为电影院,利用*大会堂放映。1965年设电影管理站,辖电影院和3个流动放映队,人员共18人。1981年,电影队有国营38个队,放映员48人,民办27个队,放映员61人,东平锰矿和三合医院2个队,放映员3人,全县有放映机44部,其中5毫米3部,16毫米13部,8.75毫米28部。1980年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公司,增设进结、龙茗2个电影场。1985年,全县国营人员共46人,放映单位9个:县电影院、进结电影院、向都站、驮堪站、都康站、龙茗站、福新站、上映站、东平站。
图书馆,*28年1939年后,向都、镇结、龙茗3县均设图书馆,配管理员1人,下有阅报处,龙茗县有阅报处4处。后,文化馆内设图书室。1975年有大队图书室114个。1978年设图书馆,有职工3人,1985年增至5人。
档案馆,1959年10月1日设县*档案馆,人员与档案科合一。1969年至1979年称档案室、科。1982年复置,属县委办公室。1985年属*事业机构,归口档案局管理,一套人马,两个机构,内部实行分工,共有人员4人。库房1959年有45平方米,1969年增至181平方米。1982年自治区拨款59800元建档案楼653平方米,使用面积400平方米。库房设备有温湿计、档案消毒杀虫柜、消防器材等。
县广播站,1950年3县均设收音站,配备收音员1人,各有直流收音机1台,抄录*、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印发简报。1951年镇都县站配收音员2人。1957年8月,收音站改为广播站,有TY250/1000型扩音机1台,前级增音机1台,100W扩音机2台,钟声牌钢丝录音机1台,远程牌转播收音机1台,电扇2台,播音控制桌1个等设备。1969年人员增至9人,以后陆续添置810磁带等录音机8台,CTY2×275W扩音机1台,收音机1台,调频广播接收机2台,载波广播机1台等。1979年采用自动控制开关机广播。1981年人员增至18人。1984年10月局站分设,站为广播电视局的二层机构,人员调整,1985年站内有5人。
县文物管理所,后,文物管理由文化科、局与文化馆并管。1985所设文物管理所,有职工3人。1987年作全县文物普查,初步查出不可搬动文物点20余处,7月编印《天等石刻碑文集》1本。乡镇文化站1979年,全县11个公社均设文化站,各配管理员1人。经费实行国办民助。1985年共有10人,楼房70平方米,平房250多平方米,拥有报刊11种10万多份,图书2.4万册,黑板报、宣传橱窗11处,民办电影放影场4480多平方米,农村拥有电视机547名,录像机17部,每年县、乡拨给活动经费共1.5万元。
乡村文化室,1954年设农村俱乐部,为配合农业合作化,首先在降祥乡建立多隆俱乐部。1955年至1957年,全县113个乡均设俱乐部。“*”期间,全县116个大队均设文化室。1980年后,文化室自然消失。乡镇广播站1965年始建区后为公社转播站,1968年有4个,各配员1人。1970年全县10个公社均设广播放大站,各配1台150W至500W扩音机,总功率5.4千瓦,还有录音机、电唱机等设备,工作人员17人。1985年共有人员13人。 1951年县卫生院内设防疫股。1956年设卫生防疫站,有医务人员6人,1959年并入县医院,对外挂两张牌子。1960年下半年分设。1966年12月与医院并为防治院。1972年复设,下分防疫、卫生、妇幼和总务组。1985年有卫生防疫人员25人,其中医师9人,医士13人,检验士3人。设流行病科、寄防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科、检验科。妇幼保健站1956年5月设,医务人员3人。1969年6月并入县医院,1972年8月从医院分出后并入县防疫站,内设妇幼组,人员4人。1976年重设妇幼保健站,人员6人,1985年人员增至15人,设内儿、儿保、妇保、检验等科组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门诊。有简易病床20张。血吸虫防治站1957年设于进结街,有医务人员11人,1980年底增至21人,设有门诊部。1982年后,留医疗技术人员5人作巩固监视工作。麻风病防治院1972年建成于东平公社南务大队三合生产队,故又称三合医院,并开始接收病人入院治疗,有医务人员7人。1985年增至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