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的财政和货币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19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8:44

货币*: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阶段的货币*,当时中国经济出现”泡沫“势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二是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三是货币供应量膨胀。四是金融秩序混乱。
针对1993年~1994年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面开始了从1993年至1997年长达四年的“软着陆”宏观*,从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改革,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强化*银行宏观*能力,加强*协调措施,综合运用货币政工具,进行宏观经济*。
一.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币银行逐步缩小了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向社会公布季度货币供应量指标,1995年初宣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的控制目标之一,1996年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的年度*目标。二.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责债比例管理。1994年开始新一轮金融*改革,强调国有商业银行的统一法人*和统一流动性管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实行比例管理,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增量考核,对其他商业银行实行按余额考核.这样,除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已不受贷款规模*.三.发展货币市场,开办公开市场业务.1995年,财政部的国债发行采取了价格招标的方式,国债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国债发行品种增加了3个月期,6个月期和一年期三个品种.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4月,开办公开市场业务,为*银行利用国债实施微调奠定基础.四.扩大再贴现业务.为推广商业票据使用,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商业票据贴现业务,1996年*银行扩大了再贴现业务,当年全国商业汇率单方发生额近4000亿元,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贴现1995亿元,*银行办理再贴现1160亿元,年底,*银行再贴现余额400亿元.
成果: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以整顿金融秩序,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金融宏观*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至1996年底,国民经济初步实现了”软着陆”.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贸易萎缩,货币贬值,资本抽逃.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 对我国外贸出口,资本流入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国内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多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相对过剩,出现了买方市场,国有企业改革缓慢,效益下滑,投资没有好项目,消费没有新热点,内需严重不足.金融运行和货币*操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增加贷款投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的、行政的原因,多年来积累的金融风暴逐渐暴露,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整个金融系统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好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是实施货币*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调整货币*中介目标.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了实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额的控制.由此,信用总量不再成为中介目标,金融宏观*对象完全转为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人民银行性加强.为克服*运行过程中的障碍,保障*银行能按照既定货币*目标自主地操作,从而保证货币*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取消了人民银行一,二级分行办理*银行贷款的权力,取消了*财政从*银行的透支和借款,切断了向财政供应基础的货币渠道,从而理顺了货币*与财政*的关系;取消了*银行向非金融部门的开发性贷款,割断了固定资产*性贷款与基础货币的联系,从而理顺了货币*与投资的关系.为彻底打破地区封锁,消除行政干预,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置9家区域性分行。这是人民银行管理*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人民银行依法行使货币*职能提供了*保证。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相当有利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在*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获得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国内需求*新的推动力量,经济增长前景乐观。
2000年以来的我国货币*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 为推进我 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 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4、加强信贷*指导,引导资金流向。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 间信用。
2002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在"非典"疫情严重、伊拉克战争爆发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状况,在2003年4月就及时调整货币*操作,加强预调,启动*银行票据收回流动性,并于9月份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到7%,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年GDP增速从上年的9.1%提高到10%,CPI涨幅稳定在1.2%。 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上半年GDP增速从2006年的11.6%进一步上升到12.2%,CPI涨幅从2006年的1.5%上升到3.2%。货币*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从2007年第三季度起,货币*开始采取紧缩态势,第四季度继续收紧。全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至4.14%,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至7.47%。相关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形势,CPI同比涨幅在2008年2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行。
2008年,国内外形势逐步发生变化。国内发生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并在9月中旬急剧恶化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二是于9月和10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五是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成果:货币**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业稳健运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灾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加大。2008年前三个季度,受地震灾害影响较重的四川、甘肃两省合计新增贷款2141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比上年全年多增484亿元。农业贷款增加3188亿元,同比多增129亿元。一些金融机构已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开展试点工作,目前普遍反映试点成效良好,正在逐步推广
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的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协作,应对金融危机的不确定冲击。二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窗口指导和*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五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密切监测国际资本流动,深化外汇管理*改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0:35

核心两个字“稳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2:43

紧缩为主。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