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尾镇的民俗风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4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2:20

度尾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是度尾鼓吹乐。度尾鼓吹乐形成于宋朝,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来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风格的艺术表演。度尾鼓吹乐,在整个莆仙乃至福建省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风俗民情游拟以度尾鼓吹乐表演为主要内容,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之余,欣赏这一民间音乐奇葩。
作为地方特色的优质水果度尾文旦柚,质优味美,与荔枝、龙眼、枇杷并称兴化四大名果,名闻海内外。现我镇已建成万亩文旦柚科研基地,进行大面积种植。每年文旦柚收获季节,八方商贾、游人争相前来品鲜选购。文旦柚,成为度尾生态旅游的独特景观。 度尾鼓吹乐形成于封建时代的宋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来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独具风格艺术表演特征。度尾鼓吹乐,在整个莆仙乃至福建省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曲》中赞曰:“闽中雅乐,太古遗音。”那么,这个长鸣于兴化大地上的民间音乐绝响究竟有着怎样的迷人魅力呢?笔者日前走进仙游县度尾镇,近距离聆听和感受这一独特民间文化的光荣与辉煌。 据《仙游县志》载,仙游民间音乐源远流长,“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又经长期演变发展,形成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有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器乐等。仙游器乐较著名的有十音、八乐和大鼓吹等。“大鼓吹”因演奏时吹大唢呐和打大鼓而得名,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二钹、小锣、钟锣和一对大唢呐(俗称“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声复调的因素),迎宾送客等大场面开场和收场都要用大鼓吹演奏。
据考证,度尾鼓吹乐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较为古老的乐种之一,源于北宋,原为北狄军乐,传入中原后,与大曲相结合,成为黄门鼓乐。经历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而成。鼓吹乐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类,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是《七枝谱》,也称客板吹,相传是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携带一班鼓吹乐手入闽,后因战乱,宫廷乐师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云水传授技艺,流传至今。
度尾鼓吹乐曲牌有“挂金牌”“将军令”“状元游”等,与古代迎宾仪式、军队凯旋而归场面相吻合。度尾鼓吹乐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大唢呐为主、中小唢呐主配音,以鼓指挥,锣、钹配之,构成以鼓点指挥、唢呐主奏、锣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鼓吹乐的调式和板式则呈现出简朴的特征,不繁复华丽,尽显简约质朴之美,其吹奏特点粗犷高亢,气势昂扬。度尾鼓吹乐现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简谱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以“上尺工还合四乙”记载,随后才被翻译为“1234567”。
据介绍,度尾鼓吹乐在演奏时以唢呐为主,以鼓指挥,构成了唢呐主奏,锣鼓振节。其主要特征有依存性、程序性、类别多、品种全、曲目丰富性、稀有性、摹拟性、导乐性及简朴性。但在中国音乐史上,度尾鼓吹乐与陕北吹打、鲁南吹打、河北吹打、苏南吹打相比,福建的莆仙吹打略显不见经传。但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我国其它鼓吹中实属罕见,是一种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现今,度尾鼓吹乐处于濒危状态,主要是鼓吹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传统民俗日益淡化,被从外传入的铜管乐队取代,活动的阵地逐渐缩小,还有一些颇有造诣的吹打乐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使得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还有年轻一辈为谋生存外出务工等因素,使优秀的民间音乐处于濒危状态。
因此,对度尾鼓吹乐发掘、抢救和保护是刻不容缓。把仙游度尾鼓吹乐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加以保护、抢救和发展,将带动和促进整个莆仙鼓吹乐的发展,还将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