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最新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024-07-16 来源:智榕旅游

最新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 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 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 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 ; 他们所厌恶的, 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 。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 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 一碗汤, 吃了就能活下去, 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 呵叱着给别人吃, 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先前(有人) 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 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 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 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 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 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一、 词语积累

1. 通假字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 , 辨别。 )

(2)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 躲避。 )

(3)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 , 语气助词, 相当于“吗” 。 )

(4) 乡 为身死而不受(通“向” , 从前。 )

(5)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 , 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

2. 词类活用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

(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 同“德” , 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

3. 古今异义

(1)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古义: 能够用来。 今义: 能够。 )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 这, 指示代词。 今义: 判断动词。 )

(3) 一箪食, 一豆羹(古义: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 豆子。 )

(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 计时器具。 )

(5)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 益处。 今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

4. 重点词语

(1) 二者不可得兼(得兼: 同时得到或占有。 )

(2) 舍生而取义者也(义: 正义或仁义。 )

(3)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苟且取得, 本文指“苟且偷生” ,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 不择手段。 )

(4) 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厌恶。 )

(5)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 想要; 甚于: 比??更重要。 )

(6)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 不仅。 )

(7) 贤者能勿丧耳(贤者: 有道德的人。 )

(8)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 贫穷。 )

(9) 此之谓失其本心(谓: 叫; 本心: 天性, 天良。 )

二、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鱼, 我所欲也。 (“也” , 表判断)

2. 省略句

(1) 舍生而取义者也。 (省略主语“我” )

(2) 乡 为身死而不受。 (“为” 后面省略了 介词的宾语“ 礼义” , “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 , 全句省略了 主语“我” )

3. 倒装句

(1)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宾结构后置, 应为“是故所欲于生者有甚”)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宾语前置, 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

三、 主题思想

本文提出在“ 生” 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 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 这是每个人都有的“ 本心” , 那些在“ 义” 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 他们的“ 本心” 罢了 。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 不要失去“ 本心” 。

四、 写作方法

1. 议论严密, 层层深入。

2. 善用 比喻。 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 出“ 舍生取义” 的观点, 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3. 善用 对比。 第二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作者先以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为例, 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 本心” ; 再以有人“ 不辩礼义” 接受“万钟” 为例, 从反面论证失去“ 本心” 的人的可悲可耻。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五、 理解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概括全篇大意的) 是: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 (1) 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2) 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 没有退却坚持演讲。 (3)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也不出卖战友。

3. 体现“ 性本善” 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5.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为之(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6.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中的“是心”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7. 《鱼我所欲也》 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第 2 篇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 甚善;虽然, 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 弗敢易! ”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不听寡人, 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 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 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 ”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 ; 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 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 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 安陵君说: “ 大王加以恩惠, 用 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 这再好不过了 , 虽然是这样, 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 我愿意一生守护它, 不敢交换! ” 秦王知道后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 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 我用 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 这是为什么 ? 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 让安陵君扩大自 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 是他看不起我吗? ” 唐雎回答说: “ 不, 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 封地, 只 想守护它,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 就能交换) 呢? ”

秦王勃然大怒, 对唐雎说: “ 先生曾 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 唐雎回答说: “ 我未曾 听说过。 ” 秦王说: “ 天子发怒( 的时候) , 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 鲜血流淌千里。 ” 唐雎说: “ 大王曾 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 秦王说: “ 平民发怒, 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 光着脚, 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 ”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 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 彗星的尾巴扫过月 亮; 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 一道白 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 苍鹰扑到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 来, 上天就降示了 吉凶的征兆。 现在(专诸、 聂政、 要离) 加上我, 将成为四个人了 。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 一定要发怒, 那么 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 五步之内 淌满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 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 ” 说完( 唐雎) 挺剑而起。

秦王变了脸色, 直身而跪, 向唐雎道歉说: “先生请坐,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 了 : 韩国、 魏国灭亡,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 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

一、 文学(文体) 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 ,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共三十三篇, 分十二策。 《战国策》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载录了 战国时期各国政治、 军事、 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

二、 词语积累

1. 通假字

(1) 秦王不说(通“悦” , 高兴、 愉快。 )

(2) 故不错意也(通“措” , 放置。)

(3) 仓鹰击于殿上(通“苍” , 青黑色。 )

2. 词类活用

(1) 以大易小(形容词作名词, 大的地方, 小的地方。 )

(2) 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 扩充。 )

(3) 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 )

(4)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 使动用 法, 使??倒下; 流, 使动用法,使??流。 )

(5) 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 穿丧服。 )

3. 古今异义

(1) 虽然, 受地于先王(古义: 即使这样。 今义: 表转折的关联词, 与“但是” 合用。 )

(2)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 只, 仅仅。 今义: 不弯曲。 )

(3) 以头抢地耳(古义: 撞。 今义: 抢夺。 )

(4) 休祲降于天(古义: 吉祥。 今义: 休息。 )

(5) 秦王色挠(古义: 屈服。 今义: 轻轻地抓。 )

(6)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 一种坐姿。 今义: 双膝着地。 ) (古义: 道歉。今义: 感谢或凋落。 )

(7)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 只。 今义: 徒弟。 )

4. 一词多义

(1) 以: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 用。 )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 凭借。)

③徒以有先生也(介词, 因为。 )

④以君为长者(介词, 把。 )

(2) 徒: ①亦免冠徒跣(动词, 光着。 )

②徒以有先生也(副词, 只, 仅仅。 )

(3) 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 派遣。 )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 前“使” : 派遣。 后“使” :出使。 )

(4) 而: 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 表转折, 但是。)

②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连词, 表承接。 )

(5) 之: 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 的。 )

②愿终守之(代词, 指代安陵国土。 )

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④长跪而谢之曰(代词, 指唐雎。 )

(6) 于: ①受地于先王(从。 )

②仓鹰击于殿上(到。 )

③请广于君(给。 )

5. 重点词语

(1) 唐雎不辱使命(辱: 辱没、 辜负。 )

(2)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谓: 对。 )

(3) 安陵君其许寡人(许: 答应。 )

(4) 大王加惠(惠: 恩惠。 )

(5) 臣未尝闻也 (尝: 曾经。 )

(6) 非士之怒也 (士: 这里指有才能、 有胆识的人。 )

(7) 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祲: 不祥。 )

(8) 寡人谕矣(谕: 明白, 懂得。 )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 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前一个“也”表肯定判断, “非??也” 表否定判断)

(2) 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 (“??也” 表判断)

2. 倒装句

(1) 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 应为“于先王受地” )

(2) 请广于君。 (状语后置, 应为“请于君广” )

(3) 仓鹰击于殿上。 (状语后置, 应为“仓鹰于殿上击” )

四、 人物形象

秦王: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骄横狂妄、 贪得无厌、 奸诈狡猾、 欺软怕硬、 内心虚弱、 前倨后恭, 是残暴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有胆有识、 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 爱国忠君, 是杰出的外交家。

第 3 篇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

余幼时即嗜( shì) 学。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 笔录, 计日 以还。 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 fú)之怠( dài) 。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 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guān) ,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 qū) 百里外, 从乡 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 chì) 咄( duō)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 sì)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 qi?) 曳(y?) 屣(xǐ) 行深山 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 jūn) 裂而不知。 至舍( sh?) , 四支僵劲( jìng,多音字) 不能动, 媵( yìng) 人持汤沃灌, 以衾(qīn) 拥覆, 久而乃和( h?) 。寓逆旅, 主人日 再食( si)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 sh?) 生皆被( pī)绮(qǐ) 绣, 戴朱缨(yīng) 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 右备容臭(xiù) ,烨(y?) 然若神人; 余则缊( yùn) 袍敝(bì) 衣处( chǔ) 其间, 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 未有所成, 犹幸预君子之列, 而承天子之宠光, 缀公卿之后, 日 侍坐备顾问,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 有廪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i) , 无冻馁(něi) 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 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不必若余之手录, 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 在太学已二年, 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 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 言和而色夷。 自 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 人以学者, 余之志也;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岂知余者哉!——选自 《宋学士文集》 ( 《四部丛刊》 )

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学习。 (但是因为) 家里贫穷, ( 所以) 没办法得到书来看, 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 亲手抄录, 算好约定的日 子归还。 ( 即使) 天气非常寒冷, 砚台里的墨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 (也) 不敢懈怠抄书。 抄录完毕, 跑着送过去, 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 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书籍。 已经成年时, ( 我) 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 我) 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可以交往求教。 我曾经跑走到百里之外, 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 他的屋子里挤满了( 向他求教的)学生, ( 他) 从来没有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 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他身旁恭恭敬敬地等候着, 提出疑难, 询问道理, 弯下身子, 侧着耳朵请教( 表示尊敬而专心) ; 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 我的态度更加恭敬, 礼节也更加周到, 不敢用一句话来回复; 等到他高兴时, 就再次去请教他。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 但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当我跟随老师求学时, 背着书箱, 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 隆冬季节, 刮着凛冽的寒风, 踏着几尺深的积雪, 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 到了学舍, 四肢僵硬不能动弹, 服侍的人用热水( 为我) 浇洗,用被子( 将我) 裹起来, 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里, 主人每天只提供给我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用。 与我同住的别的同学都穿着用丝绸做的华丽的、 有刺绣的衣服, 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环, 左边佩戴宝刀, 右边挂着香袋, 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 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 毫无羡慕的意思, ( 那是)因为( 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 读书) , 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 没有什么成就, 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 追随在公卿之后, 每天陪侍着皇上, 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 己的姓名, 那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 朝廷天天供给膳食, 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 这就) 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了; 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 , 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了; 有司 业、 博士做他们的老师, 没有问而不告诉, 求知而得不到的了; 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 这就)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 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 要是) 他们学业( 还)不精通, 德行( 还) 有不具备的, ( 那就) 不是( 他的) 天质低下, 而是( 他的) 心不如我专一罢了, 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 二年了, 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 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 同他辩论,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 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 很用心、 刻苦, 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 的人吧! 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 我特地将自 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 努力学习 , 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 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 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

[1] 余: 我。

[2] 手自 : 亲自 动手。

[3] 嗜: 特别爱好。

[4] 无从: 无法。

[5] 致书: 得到书。 致: 得到。

[6] 假借: 同义复词。 借。 “假” 也是借的意思。

[7] 弗之怠(dài) : 即“弗怠之” , 不懈怠, 不放松读书。 弗, 不。 “之”是“怠” 的宾语, 指“笔录” 这件事。 否定句, 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8] 走: 跑。

[9] 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10] 以是: 因此。

[11 既加冠( guān): 加冠之后, 指已成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 仪式, 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 或“加冠” 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 既: 已经。

[12] 患: 担心, 忧虑。

[13] 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 大。

[14] 尝: 曾经。

[15] 趋: 小步快跑, 小跑。

[16] 先达: 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7] 叩问: 请教。 叩, 请教。 同义复词。

[18] 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 又作德高望重。 望, 声望, 名望。 隆: 高。

[19] 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 弟子, 学生。 填, 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 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 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 言语和脸色。

[21] 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 询问道理。 援, 引 、 提出。 质, 询问。

[22]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表现尊敬而专心) 。

[23] 或: 有时

[24] 叱(chì) 咄(duō) : 训斥, 呵责。

[25] 至: 周到。

[26] 复: 回答。

[27] 俟( sì) : 等待。

[28] 负箧(qi?) 曳屣( xǐ) : 背着书箱, 拖着鞋子( 表示鞋破)。 箧: 书箱。 屣: 鞋。

[29] 穷冬: 严冬。

[30] 皲( jūn) 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31] 舍: 学舍, 书馆。

[32] 支: 通“肢” , 肢体。

[33] 媵( yìng) 人: 陪嫁的婢女, 这里指服侍的人。

[34] 汤: 热水。

[35] 沃灌: 浇洗。

[36] 衾( qīn) :被子。

[37] 拥: 围着。

[38] 而: 表承接。

[39] 乃: 才。

[40] 寓逆旅: 寄居在旅店里。 逆旅, 旅店。

[41] 被( pī) : 通“披” , 穿戴

[42] 缨: 帽带

[43] 腰: 在腰间挂着。 腰, 名词作动词。

[44] 容臭( xiù): 香袋。 臭: 气味,这里指香气。

[45] 烨( y?) 然: 光彩耀眼的样子。

[46] 缊( yùn) 袍敝( bì) 衣: 穿着破旧的衣服。缊, 旧絮。 敝, 破。

[47] 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 毫无。 慕、 艳, 羡慕。

[48]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 心有足以快乐的事( 指读书) , 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中: 内心。 口体之奉: 供奉口 和身体, 指吃的和穿的。 奉: 供养。

[49] 盖: 大概。

[50] 道: 说, 讲。

[51] 耄(mào) 老:年老。 八九十岁的人称耄。 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52] 幸预: 有幸参与。 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53] 缀: 这里意为“跟随” 。

[54] 谬称: 不恰当地赞许。 这是作者的谦词。

[55] 诸生: 指太学生。

[56] 太学: 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 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57] 县官: 这里指朝廷。

[58] 廪(lǐn) 稍: 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 或“稍” 。

[59] 裘(qiú) : 皮衣。

[60] 葛: 夏布衣服。

[61] 遗(w?i) : 赠, 这里指接济。

[62] 司 业、 博士: 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代指有学识的人。

[63] 非天质之卑: 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64] 流辈: 同辈。

[65] 朝: 旧时臣下朝见君主。 宋濂写此文时, 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 南京) 见朱元璋。

[66] 以乡人子: 以同乡 之子的身份。

[67] 谒(y?) : 拜见。

[68] 撰(zhuàn) : 同“撰” , 写。

[69] 长书: 长信。

[70] 贽(zhì至) : 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71] 夷: 平易。

[72] “谓余” 二句: 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 , 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73] 诋: 毁谤。

[74] 际遇之盛: 遭遇的得意, 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75] 骄乡人: 对同乡 骄傲。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 腰, 名词作动词, 腰佩 。 )

手自 笔录。 ( 笔, 名词作状语, 用笔; 手, 名词作状语, 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 ( 宝, 名词作状语, 用珠宝; 朱缨, 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余立侍左右。 ( 立, 名词作状语, 站着。 )

县官日 有 bing 稍之供(日 : 每日 , 名词作状语)

寓逆旅( 寓, 名词作动词,寄住。 )

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 形容词作名词, 鲜嫩肥美)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 余: 古义为我, 今义为剩下, 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 汤: 古义为热水; 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 ( 走, 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走路)

寓逆旅( 逆: 古义为迎, 今义为逆向, 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 穷: 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 穷尽)

尝趋百里外( 趋: 古义为奔赴, 今义为趋势)

日 再食(再:古义为两次, 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 古义为因此, 今义为判断动词, 是; 假: 古义借, 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 卒: 古义: 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 (臭: 古义: 香气 今义: ( ch?u) 臭气, 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 中: 古义:心中 今义: 表界限)

有司业、 博士为之师( 博士: 古义: 大儒, 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 古义: 挤满 今义: 填满 填充)

或遇其叱咄( 或: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同义复词

1. 假=借 : 借

2. 叩=问 : 请教

3. 沃=灌 : 浇洗

4. 廪=稍 : 米粮

5. 叱=咄 : 训斥, 呵责

6. 欣=悦 : 高兴, 快乐

一词多义

1、 以:

( 1) 连词: 相当于“ 而” ,译为而, 来( 计日 以还; 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 2) 介词:把, 用 (以衾拥覆; 生以乡人子谒余; 以书假余; 撰长书以为贽)

( 3) 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2. 之:

( 1) 结构助词: 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 代词 ( 走送之)

( 3)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当余之从师也)

( 4) 无实义 ( 无鲜肥滋味之享)

3. 患:

( 1) 担忧, 忧虑, 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2) 忧患,名词( 无冻馁之患矣)

4. 故:

( 1) 所以,连词( 故余虽愚)

( 2) 特意,故意, 副词(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 道:

( 1) 学说,名词( 益慕圣贤之道)

( 2) 说, 动词(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 至:

( 1) 周到,形容词( 色愈恭, 礼愈至)

( 2) 到, 动词( 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

7. 质:

( 1) 询问,动词( 援疑质理)

( 2) 本质,资质, 名词( 非天质之卑)

8. 色:

( 1) 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 2) 表情(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 3) 颜色(课外)

9. 而:

( 1) 表转折: 但, 却( 足肤皲裂而不知)

( 2) 表承接: ( 久而乃和)

10. 卒

( 1) 同“猝” 。 仓促, 急速 ( 行西逾陇卒)

( 2) 突然 ( 则亡以应卒)

( 3) 死

( 4) 完毕

( 5) 终于

11. 或

( 1) 有时(或遇其叱咄)

( 2) 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

12. 慕

①仰慕( 益慕圣贤之道)

②羡慕( 略无慕艳意)

通假字

1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通“肢” , 四肢)

2 媵人持汤沃灌, ( 灌: 通“盥” , 浇洗)

3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 , 穿)

倒装句

1、 弗之怠( 否定句, 代词“ 之”作宾语, 动词后置。 “ 之” 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 )

2、 岂他人之过哉( 岂??哉? 哪里是??呢? 固定句式。 )

3、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词( 于) +名词( 家) =介宾 作 状语 是状语后置 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1. 先达德隆望尊, ( 先达) 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 ( 余) 援疑质理, ( 余) 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 ( 余)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 ( 余) 则又请焉。 译: 前辈道德声望高, ( 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 他) 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 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 恭敬) 地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 呵责, ( 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 礼节更加周到,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等到他高兴了 ,我旧又请教。

2. ( 余)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之) 游。 ( 省略主语) 翻译: ( 我) 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 我) 交游,( 向他们请教) 。

3. 寓( 于) 逆旅主人。 ( 省略介词)翻译: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问题研究

1. 对比作用

用太学生们学习 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 己学习 条件低劣形成对比, 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 从对比中得出结论, 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 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 并且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 富有波澜。

2. 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用自 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 条件, 刻苦读书。

3. 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如果学习 条件差, 要勤勉治学, 不怕吃苦; 学习 条件好, 要珍惜优越的学习 条件, 努力学习 。

4. 宋濂的求学经历, 告诉马生什么道理? 虽然时代不同了 , 宋濂的求学精神, 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在这篇文章里, 宋濂以他的亲自 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 学习 必须勤奋刻苦, 学习的内 容和目 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 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作为那种不怕艰苦, 勤奋好学, 安于贫贱, 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 诚实守信、 尊师重教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5. 作者并不因为衣食住行条件比“同舍生” 差而稍有自 卑, 足见其内 心充实、 志存高远, 请结合他的读书声画创作一幅对联:负箧曳屣求师苦, 俯身侧耳为学勤。

6. 作者为什么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

用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学习 , 有概括作用。

7. “余虽愚, 卒或有所闻” 的原因?

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 。 虚心向他人请教, 态度极其恭敬。

8. 写衣食住行之苦的目 的?

衣食对比同舍生, 那些住在同一旅馆里的富家子弟, 而是表现自 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 心的乐趣。

9. “口 体之奉” 和“中有足乐”, 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生读书的必备条件, 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 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10. 读完本文, 得到的启 示是什么?

学习 必须勤奋刻苦, 专心致志, 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 学业的精通, 良好品质的形成, 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11.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自 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借书不失信于人; 抄书不畏艰苦; 远行万里, 向先达虚心请教。

12. 具体指出稳重的描写和议论语句, 并说说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写: “未尝稍降辞色”形象地写出了老师严肃的神态; “俯身倾耳”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奇案功德姿态; “烨然若神人” 形象地写出了同舍生华丽的外表;“缊袍敝衣” 形象地写出了 作者粗陋的衣着。议论: “余虽愚, 卒或有所闻” 点名虚心请教的好处; “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点明不耻恶衣食的原因;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点明段旨;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表明段旨; “是可谓善学者矣” 点明马生的为人; “余故道为送至难以告之”点明段旨。

13. 对于刻苦勤奋、 执着向学、 乐以忘忧的学习 态度有什么看法?

这种刻苦向学、 乐以忘忧的学习 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耐于艰难困苦的品格, 只有勤勉学习 , 才能有所成就。

14. 本文为什么没有板起面孔, 说教之感?

作者现身说法, 借事明理,以情感人, 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领悟要义, 要义比单纯议论更感人, 更容易被马生接受。 ( 将自 己求学之难与太学生优越学习 条件形成对比, 情真理足) ,使人折服。

15. 写了哪几方面的难?

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 成年求师叩问之难; 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16. 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A. 在学习 生活中, 我们应该尊敬师长, 请教问题态度恭敬, 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 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 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B. 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 “不敢出一言” , 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现象,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 但也显得过于迂腐。 ( 言之成理即可)

17. “善学者” 应有怎样的品质?

为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耐于艰难困苦的品格, 只有勤勉学习 ,才能有所成就。

18. 有关文章主旨的对联?

名闻天下 文称四海 缘于心无旁骛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养尊处优

19. 本文作者的学习 态度是怎样的? 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学习 体会。

作者的学习 态度是嗜学, 乐以忘忧, 在学习 的过程中对老师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20. “余因得遍观群书” 的原因是什么?

从他人处借书抄阅, 按约定之期归还。 所以别人都愿意借书给宋濂。宋濂也得以饱览群书。

第四篇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 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 对曰: “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 ”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 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 你又何必参与呢? ” 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 养生的东西, 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 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 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 曹刿说: “小小信用, 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 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 打一仗。 如果作战, 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zhì ) 罚臧(zāng) 否(pǐ) , 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 侍郎郭攸(yōu) 之、 费祎(yī) 、 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i) 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补阙漏, 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 性行(xíng) 淑均, 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háng ) 阵和睦, 优劣得所。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 尚书、长(zhǎng) 史、 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w?n) 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 鄙(bǐ) , 猥(wěi) 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y?u) 一年矣! 【“有” 是通假字, 通“又” , 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所以读 y?u】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 夙(sù) 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 渡(dù) 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shù) 竭驽(nú) 钝, 攘(rǎng)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 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 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 祎、 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jiù) 。 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zōu)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云。

翻译: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 益州地区民力匮乏, 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 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 , 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 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 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 说不恰当的话, 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 本都是一个整体, 奖惩功过, 好坏, 不应该有所不同。 如果有做奸邪事, 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 应当交给主管的官, 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 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 侍郎郭攸之、 费祎、 董允等人,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我认为(所有的) 宫中的事情, 无论事情大小, 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这样以后再去实施, 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 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 精通军事, 从前任用时, 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 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 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 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 疏远小人, 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 亲近小人, 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 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 没有一次不对桓、 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 尚书、 长史、 参军, 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 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 信任他们, 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 在南阳务农亲耕,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见识短浅, 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我因此十分感动, 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 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 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 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 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 渡过泸水, 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 兵员装备已经充足, 应当激励、 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 平定中原, 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 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 恢复汉朝的基业, 回到旧日的国都。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 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处理事务, 斟酌情理, 有所兴革, 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 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 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 如果没有成功, 就惩治我的罪过, (从而) 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 就责罚郭攸之、 费祎、 董允等人的怠慢, 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采纳正确的言论, 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 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 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 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一、 文学(文体) 常识

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 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表的主要作用 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希望、 请求和建议。 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 , 因此, “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 词语积累

1. 词类活用

(1)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 发扬光大。 )

(2)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 扩大、 发扬。 )

(3)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 形容词作名词, 奸邪的事。 忠善: 形容词作名词, 忠善之事。 )

(4) 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 )

(5) 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 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 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 )

(7) 亲贤臣, 远小人(亲、 远: 形容词作动词。 亲, 亲近。 远, 疏远。)

(8) 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 奸邪凶恶的人。 )

2. 古今异义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 时。 今义: 秋天。 )

(2)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 扩大。 今义: 开始营业。 )

(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古义: 痛心, 遗憾。 今义: 极为仇恨。 )

(4) 臣本布衣(古义: 平民。 今义: 用布做的衣服。 )

(5)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 身份低微, 见识短浅。 今义: 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

(6) 臣不胜受恩感激(古义: 感动, 激奋。 今义: 感谢。 )

(7) 临表涕零(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

3. 一词多义

(1) 以: ①以光先帝遗德(用来。 )

②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认为。 )

④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

⑤遂许先帝以驱驰(来。 )

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2) 于: ①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对。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 )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在。 )

(3) 所以: 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

(4) 效: ①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

②不效则治臣之罪(成效。 )

③恐托付不效(实现。 )

(5) 分: ①今天下三分(动词, 分开。 )

②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名词, 读f?n, 本分。 )

(6) 然: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转折连词, 然而, 可是。)

②然后施行(指示代词, 这样。 )

(7) 遗: ①以光先帝遗德(动词, 读 yí, 遗留。 )

②以遗陛下(动词, 读 w?i, 给予。 )

(8) 明: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形容词, 严明。 )

②以伤先帝之明(形容词, 英明, 圣明。)

(9) 行: ①然后施行(动词, 读 xínɡ,做, 执行。 )

②性行淑均(名词, 读 xínɡ, 品德, 品行。)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 读 hánɡ, 行列, 这里指军队。 )

(10) 能: ①必能裨补阙漏(助动词, 能够。 )

②先帝称之曰能(动词, 能干, 有才能。)

(11) 为: ①俱为一体(是。 )

②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

4. 重点词语

(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 死。 崩, 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 死亡。 )

(2) 盖追先帝之殊遇(殊遇: 优待, 厚遇。 )

(3) 诚宜开张圣听(圣听: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

(4) 引 喻失义(引 喻: 称引 、 譬喻。)

(5) 陟罚臧否 (臧否: 善恶)

(6) 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刑: 罚)

(7)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 治。 )

(8)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选拔。 )

(9) 悉以咨之(咨: 询问。 )

(10) 性行淑均(淑: 善。 均: 平)

(11) 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奔走效劳。 )

(12)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 那时以来。 )

(13) 夙夜忧叹(夙夜: 早晚。 )

(14) 攘除奸凶 (攘除: 排除, 铲除。 )

(15) 斟酌损益(损: 除去。 益: 兴办、增加。 )

(16) 则责攸之、 祎、 允等之慢 (慢: 怠慢, 疏忽。 )

(17) 以彰其咎 (彰: 表明, 显扬。 )

(18) 咨诹善道(诹: 询问。 )

(19) 察纳雅言(雅言: 正言。 )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也” 表判断)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也” 表判断)

2. 省略句

(1) (陛下) 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

(2) 后值倾覆, (臣) 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

3. 倒装句

(1) 苟全性命于乱世。 (状语后置, 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

(2) 临崩寄臣以大事。 (状语后置, 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

四、 主题思想

《出师表》 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 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 亲贤臣, 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达了 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五、 人物形象

诸葛亮: 是一位知恩图报、 忠诚坚贞、 尽心尽职的贤臣。

六、 理解默写

1. 表明作者志趣(淡泊名利) 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 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 ②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③亲贤臣, 远小人。

3.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 远小人。

4. 通过对比写出 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 写尽作者一生(临危受命) 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6. 指出出师战略目 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 :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7. 《诸葛亮集》 中有这样的话: “ 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不均。 ”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 使内 外异法也一致。

8. 表达了 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全文感情线索) 的句子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 第七段中“ 大事” 具体指“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

显示全文